挨過了4月的橡膠業(yè)正迎來一場勝負可見的“殺局”。 “橡膠圈每5年一個輪回,大部分的貿易商會倒在輪回里。”山東青島保稅區(qū)北京路上的一幢寫字樓里,橡膠貿易商孫一東(化名)面對記者顯得頗為悲壯。眼下,他所說的輪回正在來臨。 4月26日,青島保稅區(qū)的橡膠總庫存正式超過37萬噸,這是一個新的峰值,也是一個讓春節(jié)前大批囤膠豪賭的現貨貿易商倍感心痛的數字。這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融資膠,或者叫死貨,因為它們已幾乎無法流動。而比顯性庫存更可怕的是隱性庫存,如果算上上期所的交割庫、壓港的現貨、在途的船貨、國內膠水的開割和積壓在東南亞產膠國的成品,整個橡膠行業(yè)的總庫存可高達百萬噸以上。 高庫存伴隨著價格的雪崩。去年,橡膠花了半年時間才漲了700美元,卻在今年春節(jié)過后的2個月內就跌去900美元,其間沒有發(fā)生過一次像樣的反彈。貿易商們最怕見到的一幕發(fā)生了:“每個人都在失血。幾乎大部分貿易商的結款周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延遲,還有一部分公司干脆選擇了違約。” “在青島的一些銀行,現貨已經不能融資了。銀行就是這樣,在橡膠的泡沫越吹越大時,它反倒會拼命幫你放大資信,可一旦泡沫開始擠壓,你真正缺血瀕死的時候,它卻會第一個站出來抽貸。”孫一東說。 畸高的庫存 在云集著數十家物流倉儲公司的保稅區(qū)內很少看到貨車,這是一件奇怪的事。 一家倉儲公司的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解釋說,沒車是因為保稅區(qū)的橡膠現在根本不動。舊橡膠發(fā)霉長毛了也沒人買,新橡膠則根本沒地方入庫,“大客戶們出點貨也會要求給繼續(xù)留著地方,因為后邊馬上還會有貨進來。” 如今在保稅區(qū)的物流園走上一圈,會發(fā)現家家倉庫的外面都露天堆放著小山一樣的橡膠。因為倉庫內寸土難求,那些不能入庫的新膠只能滯留在港上,有時半個月才能??啃敦洠欢劝l(fā)生船貨“堵港”的現象。堵港造成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因輪船返航時間延誤,發(fā)貨方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橡膠也被積壓至滿庫,無奈之下只能調整開工率,連發(fā)往中國的發(fā)船周期也從1周一班延長到3周一班。 “2006年的時候,保稅區(qū)有個幾萬噸庫存,大家就覺得不得了了??涩F在,高庫存已然成了常態(tài)。”青島國際橡膠市場總經理張浩稱。 在青島保稅區(qū),最早做橡膠貿易的公司只有幾十家,如今增至三四百家。今年3月開橡膠年會,會場內1000人、會場外1500人,連越南代表都有二十幾個。詩董橡膠總經理李世強感慨地說:“不是橡膠過剩,是我們自己過剩了。” 橡膠上演著庫存悲劇,處于產業(yè)鏈終端的輪胎廠商卻暗自竊喜。從2012年開始,山東的輪胎廠商一改存冬貨的習慣,用多少買多少,隨用隨買。因為人人都知道保稅區(qū)倉庫有30萬噸現貨隨時可拿,“那就是不花錢的倉庫”,至于遠期船貨訂單,則是根本不訂了。 在張浩看來,高庫存也和貿易商們的操作手法有關。“這兩年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都是一路走低的,很多貿易商出現潛在浮虧以后,還在不斷地補入低成本貨物,以期解盤解套,結果持倉量越來越大。你做我做大家做,形成庫存的畸高。” 對此孫一東并不否認,但他認為也不全是貿易商的錯,去年他們就都被國家的收儲給“忽悠”了:“2012年橡膠豐產大周期開始,供大于求,膠價的下跌已成定局。然而國儲卻忽然在24600元買進,推高了膠價,讓原本該按時破滅的泡沫又得以續(xù)命。” 中國的橡膠一直都是靠進口,貿易商們怎么也看不懂國儲替海外產膠國抬轎背后的邏輯。盡管看不懂,他們還是前赴后繼地進場賭起了這波行情。事實證明,該來的早晚會來。 春節(jié)前的兩個交易日,買紅了眼的多頭還來不及止盈,就被急跌的1000點挫掉了銳氣,春節(jié)后的暴跌更是把跑得慢的貿易商集體套在了里面。“貨押在手里沒辦法,到了港只能入庫。” 海通期貨的毛建平在3月時算過這樣一筆賬,彼時國內的庫存橡膠估值約為110億人民幣。如果將倉儲和人員等成本按8%計算,那貿易商們光是貯藏橡膠,每年就要花掉9個億,在這種情況下,盈利根本無從談起。 意外終于發(fā)生。3月7日,保稅區(qū)的尚世通物流倉庫發(fā)生大火,2000噸橡膠化為灰燼。其后,保稅區(qū)的所有倉庫被要求清理整頓,留出消防通道。廣通倉庫甚至貼出室外堆放貨物十日內清出以及庫齡一年橡膠清庫等要求。 “這件事給貿易商帶來極大的心理沖擊。如果全按廣通這個標準,那保稅區(qū)至少有17萬噸貨要被清。那段時間貿易商們紛紛在港上拋貨。很多下游的工廠趁火打劫,殺到很低的價格在港上提貨。”孫一東說。 高庫存正在演變成一場危機,并且拉響了產業(yè)鏈的警報。記者在一些膠廠了解到,現在收購膠水已經開始變得困難。膠農因為價格低,上崗割膠的積極性已經大減。對他們來說,1.5萬元就是成本價,再低就只能停割了。而在泰國,低迷的膠價已經導致南方地區(qū)經濟的衰退。 融資膠之禍 繼鋼貿和銅之后,融資膠之禍也正在浮出水面。 根據橡谷投資咨詢董事王海濱了解的數據,目前青島保稅區(qū)的37萬噸庫存中,有20萬噸左右是融資膠或者死貨。 所謂死貨,是指那些被高價套牢,再也無法動彈的庫存。有業(yè)內人士透露,現在保稅區(qū)的死庫存中,最高還有5700美元時入的貨。而這些貨的貨主正是銀行,如今他們要面對這些貨品估值腰斬的痛苦現實。 銀行是如何變成橡膠的貨主的呢?其終極原理和融資銅類似,就是橡膠貿易商們通常會以20%左右的保證金從銀行開到90天的信用證,然后迅速買入橡膠船貨,這時只要價格不是虧得太離譜,貿易商通常會選擇迅速賣出,以套取資金,刨去船貨在途的路程,貿易商至少可獲得80天以上的資金支配權。這時橡膠貿易商通常會有兩種選擇,一是把套出的錢繼續(xù)用于囤膠豪賭。二是干脆拿來放貸吃利差,這樣除掉融資成本,他們仍能獲得高額的利息收益。“兩種用途中,后面一種更受福建、江浙這些南方橡膠貿易公司的歡迎。”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沒等貨到,膠價就發(fā)生大跌。這時,如果在90天的大限內,一些貿易商們對于抬價回天乏術,最終就會下決心棄單跑路,把貨扔給銀行,寧可損失一點保證金。這種情況下,銀行就不得已成了貨主。如此一來,融資膠成了貿易商穩(wěn)賺的買賣,膠價漲時可以大賺,價格一般時也能賺個放貸利差,最壞的情況發(fā)生也不過是虧個保證金,反正最后會有銀行來買單。2011年,橡膠圈發(fā)生了多起這樣的棄單事故,引發(fā)部分風險意識較強的銀行暫停了橡膠貿易融資業(yè)務。 其實,在各種大宗商品中,橡膠融資因為貨值低、波動大,且沒有升貼水交易模式,起先并不是最獲資金青睞的品種。然而近一兩年來,很多做融資銅、鋼材和棉花的人,因為嘗過甜頭而大批轉入膠市做融資,連昆明一些大地產商的閑置資金也進入橡膠市場。孫一東稱:“這部分人攪翻了整個市場。融資膠讓船貨價格和保稅區(qū)的現貨價格倒掛了100美元,大家仍熱衷于買船貨。” 根據青島一家銀行的客戶經理估算,保稅區(qū)目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貿易商在銀行有貿易融資授信。 而銀行對橡膠,特別是美元膠的融資放開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開始的。保稅區(qū)的貿易商們感受最深的是,同樣的公司,2008年以后的授信額度最多可以翻一倍。“當時只要是對橡膠貿易商進行授信的,基本都可以做現貨融資。”山東銘鼎橡膠經理閆利增告訴記者。 孫一東回憶稱,那時候青島的銀行針對大宗商品融資的各種金融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他經常會接到各類銀行開創(chuàng)新業(yè)務推介會的邀請。去了一看,參會的清一色全是同行。“做貨押找建行”、“深發(fā)展:打造保稅物資綜合金融服務”、“中信銀行電子金融:大宗商品交易的‘支付寶’”……在這些口號的帶動下,2011年山東省銀行貿易融資余額由2010年一季度的187.58億美元激增至440.52億美元,增幅達135%。 “歐債危機爆發(fā)后膠價大跌,青島很多國有股份銀行開始意識到風險,對橡膠貿易收緊??纱藭r,一些股份制中小銀行反而把這當成了拼搶業(yè)務的機會,加大對橡膠貿易公司的授信,篩選客戶的條件極其寬松,很多時候對貿易背景的真實性都不做考察。”上述客戶經理稱。 2011年,因為倉單反復質押和各類違約事件頻出,銀行開始普遍收緊對橡膠貿易額貸款??斓侥甑讜r,業(yè)內甚至流傳出了一份貿易商的違約名單。之后,浙江有銀行終止了遠期信用證辦理,每隔幾天,就會傳出有銀行開始拍賣無法贖單的庫存的消息。銀行的規(guī)定日趨嚴格,開始要求嚴格審核保稅區(qū)內企業(yè)貿易背景,甚至有的要求貿易商的貨款回籠賬戶也要在授信銀行開立,以防止有關聯企業(yè)連環(huán)融資套現。盡管如此,保稅區(qū)庫存中仍形成了大量融資膠庫存。這一年的12月,保稅區(qū)的橡膠庫存第一次沖到24萬噸以上,這一數字幾乎是1月份的2倍。 到了今年,庫存情況進一步嚴峻,價格也一直處于下跌通道。目前有東莞的消息傳來稱,那邊橡膠貿易商們已陷入了集體巨額虧損,很多一噸要虧七八百美元以上,貿易商去年囤積了幾千噸橡膠,幾個月時間什么都沒了。 “銀行保證金是10%-20%,照每噸3000美元算的話,那保證金就是300美元一噸,可你在下跌中700個美元都沒了,還得需要補。3000美元的貨付出去3000美元,回來是2300美元,中間這部分虧空,實際上就是在去杠桿。”山東銘鼎橡膠的業(yè)務經理林衛(wèi)超分析。 第三次違約潮? 保稅區(qū)的橡膠貿易商出現過3次比較嚴重的違約,2008年一次、2011年一次,還有一次就是現在。每次違約,都伴隨著橡膠價格的大跌。 橡膠這個圈子其實不大,真有什么消息10分鐘就能傳遍。最近,一家福建的橡膠貿易公司因為拖延合同而被對方公司在橡膠圈內通報,幾乎每個橡膠群都收到了消息,提醒業(yè)內謹慎對待這家公司,認為其不誠信。 2008年金融危機,外圍系統(tǒng)性風險導致橡膠價格從最高位跌去一半。“你的貨一口氣降下200美元,也沒有人買。”那次大跌,連很多大型貿易商和輪胎廠都選擇了違約。2011年東營法院的年度十大案件之一,就是詩董橡膠起訴山東萬達寶通輪胎在2008年的合同違約,這一案件當時在業(yè)內引起極大震動,最后以法院的調解作為結束。新加坡Lee橡膠集團旗下的子公司也因類似原因將山東招遠利奧橡膠告上法庭。 然而暴跌之后,隨著膠價的反彈和國內銀行的融資放水,橡膠的泡沫在兩年內又開始匯聚。這一過程中,很多海外廠商在權衡之下,還是選擇了同中國貿易商和解,繼續(xù)做生意,包括一些違約的人。 這似乎又讓一些貿易商們有了僥幸心理。2011年再次有40多家貿易商違約,甚至有的違約噸位達數千噸。王海濱認為,這不僅僅讓東南亞廠商不再愿意與違約貿易商合作,也會影響國內貿易商的誠信。 彼時,東盟橡膠企業(yè)理事會出面表示,已將違約橡膠買家列入黑名單,敦促成員拒絕買家的折價要求。“將你的公司列入黑名單,你可以重新注冊,可是將你的個人列入黑名單呢?在大宗商品行業(yè)里,公司的抬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操盤的那個人。”王海濱指出。 進入2013年,橡膠圈前期瘋狂建倉的貿易商們又遇到了合同執(zhí)行上的困難。目前大家的默契還是想再等等,能不違約就盡可能各讓一步將合同走完。但橡膠的巨跌正讓違約的沖動變得愈加強烈,而且可能引發(fā)連鎖反應。“做橡膠的都是一個小圈一個小圈的,而且每個小圈都有交集。我們一條鏈上可能有10家公司,有一家資金緊張,回籠速度慢了,這一圈的資金在運作上都會受影響。”林衛(wèi)超稱。 那么融資膠究竟會否隱藏著像鋼貿或銅那樣嚴重的危機呢?張浩認為,橡膠的盤子還是比較小的,上海保稅區(qū)銅就可能超過百萬噸,但橡膠在青島保稅區(qū)也不過30多萬噸,而且它的貨值也沒有銅高。重要的是,他感到銀行現在更警惕,會緊盯市場,不斷給企業(yè)提醒,灌輸風險的觀念。“鋼貿的例子還是很有震懾力的。” “在橡膠圈和鋼貿圈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純做融資的人的占比還是沒有鋼貿那么高。好多做融資的貿易公司,其實他背后還是有實體,也有輪胎企業(yè),匹配著發(fā)展的,不是單純就為了融資套現去買房買地。據我所知,雖不能排除一部分資金出去干別的了,但絕大部分融資都還是流動在這個行業(yè)里邊,一部分是回流到工廠去,做幾期的項目,不管虧了賺了,起碼是看得到的資金,你知道錢融完是去哪了,所以風險還是相對可控。”林衛(wèi)超說。 在他看來,現在還有一個情況是和2008年時不一樣的,就是只要你愿意把貨便宜得多一點,最終還是可以賣掉的。也就是說下游的工廠這邊,只要價格合適,還是有消化能力的。“這說明整個行業(yè)還沒危機到2008年那樣嚴重的地步。” 而為了印證銀行對融資橡膠的態(tài)度,記者走訪了青島多家銀行,發(fā)現在咨詢橡膠貿易融資的相關業(yè)務時,大部分客戶經理給出的說法都是融資目前沒有停,信用證和倉單質押等目前還是可以做,但是要充分考察公司的實力和業(yè)內的口碑以及在上下游的信用。一位客戶經理直言:“這不光是保證金的問題,現在多高的保證金都可能有風險。行長們寧可只拿基本工資,也不想冒險。” 4月下旬,滬膠大跌時有傳聞稱,是因青島各大銀行要回款審賬,所以使得現貨商無奈拋貨回籠資金。但記者就這一事件進行求證時,大部分銀行人士表示沒聽說。 買方市場來臨 融資膠泡沫的破滅,讓業(yè)內對一種共識變得更加確定,就是橡膠貿易商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橡膠產業(yè)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最終會被上游的膠廠和下游的輪胎廠一對一的情勢所取代。 “現在有一些工廠直接去國外采貨,比如說泰國,他們的產地都會吸引一些輪胎廠過去加工產品。總的來說,貿易環(huán)節(jié)是被逐漸壓縮的。”閆利增表示。 對于本輪貿易商的失血,張浩用“還債”兩個字來形容。“前兩年各種大宗商品全線上漲的時候,貿易商賺了不少錢,可下游的輪胎廠卻承受著高額的成本。這兩年,到了貿易商把前面吃的吐出來,維持整個產業(yè)鏈條的平衡的時候了。相信下一波,工廠和終端實體消費企業(yè)的話語權會越來越強。以前的賣方市場將轉變?yōu)橘I方市場。” 他同時認為,現在橡膠越來越具備金融屬性,很多基金、資管公司、期貨公司等也進來做,他們在金融方面比現貨商要專業(yè)得多,對于用金融手段做期現套利,有很成熟的理論,也有足夠的、可持續(xù)的資金量和頭寸,一旦放大起來就不得了。這對傳統(tǒng)貿易商的沖擊非常大。 “現在北方公司的很多思想和操作手法,相對上海、浙江的公司來講,還是很滯后。以這次大跌來說,因為很多南方公司懂得用期現結合的對沖來保護自己,所以越跌實際上對他們越有利。”林衛(wèi)超指出。 在今天的橡膠圈,還有很多貿易商在用現貨的賭性思維做期貨,動輒滿倉,出貨時則一次性出清。一輪又一輪大跌,將想來湊橡膠融資套利熱鬧的各種兄弟店、夫妻店依次清洗出局。在王海濱看來,未來貿易商將向兩個方向轉化:一個是向上游發(fā)展,自己做膠廠,另一個則是做類金融公司。 有人認為,隨著橡膠和銅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以及銀行意識到風險之后對貿易融資有差別地停貸,大宗商品的去金融化將拉開序幕。而孫一東則認為,在全球貨幣寬松的情況下,資本進入大宗市場炒作的沖動仍無法遏制,去金融化是方向,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如今,在貿易商們眼中拯救膠價的惟一方法是去庫存。 “未來幾個月,我們預期這個庫存可能會小幅下降。但是想出現大幅削減,應該不是太容易。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融資性的需求可能會把這個區(qū)內的貨出掉,然后補入外面的貨,這也是一種換倉。但貨的庫存還是沒有降低。”張浩分析。 而林衛(wèi)超的預期則很樂觀,他認為,去庫存的關鍵還是在下游輪胎這一塊,如果下游真正有起色傳導上來的話,庫存其實消化起來也很快。“有時只要有那么一點預期性的東西,市場各個環(huán)節(jié)就都動開了,以一天消耗膠是4000-5000噸左右計算,算下來一個月也是十幾萬噸。要是真能動起來,37萬噸的消耗并非難事。”